站内搜索:
    • 公司:
    • 北京潘家园古籍书店回收中心
    • 联系:
    • 赵女士
    • 手机:
    • 18500092109
    •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旧货市场收藏品大厅二层2100号
    • 微信:
本站共被浏览过 2628139 次
用户名:
密    码:
公司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收藏什么样的古籍图书有价值?

2021-06-30 12:56:30    2894次浏览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有人问我收藏什么样的古籍图书有价值?收藏什么样的古籍图书可以增值?确切地讲,这是一个十分难回答的问题。收藏何种古籍图书,主要取决于收藏人的需求、兴趣、经济实力、文化修养、研究对象等诸多因素。下面就我多年工作中所经历的古籍图书拍卖以及有关情况,列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在收藏古籍图书时,应如何确定收藏的方向与目标。

一、宋元版古籍善本

中国雕版印刷术虽起源于隋唐时期,但目前存世量极少,已很难见到。宋元时期的印刷品虽有存世,但存世量也是不多,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成为收藏家追逐的珍品。明末江苏常熟大收藏家毛晋为了收藏到宋元版古籍图书,曾在大门上贴出告示,称凡有持宋元版至者,按叶计酬。可见在三四百年前,宋元版古籍图书就已经成为收藏家收藏的热点。

记得10年前古籍图书刚走上拍卖场时,一册宋版古籍善本,其估价大约在人民币10万元左右,极好的价位可升至数十万元。例如在1998年我们拍卖一册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吉安周必大精刻本《欧阳文忠公文集》,成交额为人民币36.85万元。间隔两年后,在2000年5月我们再次拍卖同一部书的另一册时,其价位上升到64.9万元。可见宋元版古籍善本的巨大吸引力和增值潜力。但是如此高价位的藏品,大多数人只能望洋兴叹。

二、存世稀少的古籍善本

物以稀为贵,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古籍图书也同样。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目前民间古籍图书的存世量正在逐年减少,现在如仍用“浩如烟海”四字来比喻古籍图书的存世量,似为不太确切。但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或寻找到那些存世极为稀少的珍贵古籍图书。

众所周知,泥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北宋时期,由布衣毕昇发明,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我们至今还未发现当时的任何实物,有关资料只能见于宋人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

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早泥活字本古籍图书,就是清道光十二年冬至十三年春(公元1832年~1833年)由苏州人李瑶印的《校补金石例四种》。此书的面世时间距今仅仅172年,但是存世量极为稀少。1998年我们在民间征集到一部,经过拍卖,以8.25万元成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7年后的今年春季,我们拍卖同一部书,其价位扶摇直上,终以53.9万元成交。可见存世稀少的古籍图书不论其年代是否久远,只要本身具有特点,具有收藏的亮点,物以稀为贵的真理在它身上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三、内府刊本

在此所说的“内府”,是专指皇宫而言。内府刊本,就是指皇宫内设立的专门刻书机构所刻印的图书。在我国古代刻书史上,皇宫内设立专门刻书机构早的大概要算元朝的兴文署了,由此延续到清朝结束。元朝兴文署所刻印图书数量不多,再加之年代久远,目前存世不多,已不多见。

明朝内府刻书,是由司礼监下属的经厂来负责,所刻印图书开本阔大,字大如钱,所用纸、墨俱佳,被称之为“经厂本”,据有关资料记载大约刻印了161种图书。清朝康熙时期,朝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设立修书处,总管皇宫内刻印图书事宜。其所刻印之书不仅字体精美秀丽,而且用纸上乘,装帧讲究,世人称为“殿版”。至清朝灭亡,共刻印图书大约600种左右。由于这些书是由皇家所刻印,再加之有些书内还钤印着皇帝的御用图章,因此近些年来成为收藏家追逐的对象。

  • 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广义的拓片就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数量、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如甲骨青铜、碑刻墓志
  • 1.省钱 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省钱!2.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共享,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下我们社会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德国、日本等都有学校在进行教材的循环使用,我们国家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也在学校开
  • 回收常年长期回收旧书、古旧书、民国旧书、古籍善本、老画报书、小人书、线装书、各件二手书、库存积压各种图书。古旧书籍:字画、古籍善本、年历片、名人字画、老信封、宣传画、油画·版画·(连环画)小人书、股票单、古旧书(1912前出版的各类书籍)线
  • 旧书回收成为我们决定收购旧书的缘起,就像许多年前,在《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里,在这个因为二手书而跨越重洋,结下二十年不解之缘的故事中,海莲·汉芙曾经说:“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
  • 本公司主要长期收购各类新旧图书,大量回收各单位,学校,出版社,图书馆,个人,库存积压,量越大越好, 上门收购   回收旧书,民国旧书,线装书,老画册,油画,小人书望远镜,老相机,收音机,就手表摆件,老唱片光盘磁带,老相片,   收购旧书邮票
  • 有芽孔现象中,可报知这可能是为了把甲骨连缀成串作为档案加以保存。周朗有保管典浴的场所,称为‘玉府”,并形成了一套保存典籍的制度: “书城于区,全缄共表”。东汉的东观、兰台,唐朝的甲库,宋朝的架阁库,明朝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都有保管档案的
  • 旧书回收收藏古书价值高,国内旧书回收收藏市场一直在持续升温,从10年前中国书店开始古籍以来,国内的古籍善本市场曲线始终保持上扬趋势,成交量和成交价一直不断突破。2008年,我国古书总额达1.5亿元至1.8亿元。有专家预言,古籍价格“10年内
  • 中国传统拓片的主要拓印对象是石碑、甲骨、青铜器皿上的书法文字,另有少量的花纹图案。拓片制作手法不同。简单可将纸覆盖在刻有欲拓内容的硬平面上,倾斜铅笔头,轻轻涂画,使图文的凹凸不平之处复制到纸上。中国传统拓印程序要求先将石头或青铜表面图文部分
  • 中国图书事业随社会进程发展,春秋时代图书性质偏向官方档案,战国时代,图书转成传播知识的媒介,也开始有了私人藏书。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将部分私家藏书移入宫廷及政府机构后,进行焚书坑儒,是中国图书发展的黑暗时期。汉兴,图书事业又
  •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
  • 旧书回收收藏古书价值高,国内旧书回收收藏市场一直在持续升温,从10年前中国书店开始古籍以来,国内的古籍善本市场曲线始终保持上扬趋势,成交量和成交价一直不断突破。2008年,我国古书总额达1.5亿元至1.8亿元。有专家预言,古籍价格“10年内
  •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中积攒的书籍越来越多,不仅占据了宝贵的空间,还可能成为卫生隐患。我们了解您的困扰,因此特别推出上门服务,帮助您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派遣专业的服务团队,上门取书,无需您费心搬运,轻松解决书籍的处置问题。为了让您的书籍得到更好的
  • 有芽孔现象中,可报知这可能是为了把甲骨连缀成串作为档案加以保存。周朗有保管典浴的场所,称为‘玉府”,并形成了一套保存典籍的制度: “书城于区,全缄共表”。东汉的东观、兰台,唐朝的甲库,宋朝的架阁库,明朝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都有保管档案的
  • 除脏手指印。先用肥皂蹭去手指印,再用湿布擦去肥皂迹,最后在书页间衬上吸水纸,把水吸干;也可用棉花球蘸以温水冲兑的洗衣粉或洗洁精液轻轻擦拭,再用清水擦洗,最后将水分吸干。除油迹。在油迹上放一张吸水纸,用熨斗轻轻地熨几遍,便可以把油分吸尽;也可
  • 北京潘家园古籍书店回收中心隶属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我中心长期高价收购 :古籍旧书 信札手稿 拓片碑帖 档案文献 老字画 小人书等各种古旧书以及报纸、期刊、杂志、画册、影像资料等。本店以服务客户为己任,追求、、及时、认真的服务宗旨,并探索出
  • 随着中国 对外文化交流的加速,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展,线装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欢迎。人生苦短,快乐一点,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享受自己的人生,过去的就让它永远的成为过去吧。旧书回收中的线装书回收对于中国
  • 1.省钱 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省钱!2.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共享,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下我们社会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德国、日本等都有学校在进行教材的循环使用,我们国家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也在学校开
  • 中国的古籍在数量上以用汉文撰写的为多。此外,还有用满、蒙、藏、彝等兄弟民族文字撰写的,也是中国的古籍。只是因为整理这些用兄弟民族文字撰写的古籍需要另外一套专门学问,在方法上也和整理汉文的不尽相同,因此通常所谓整理古籍只限于汉文的古籍。中国的
  •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
  • 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早的书,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

被浏览过 2628139 次    版权所有:北京潘家园古籍书店回收中心(ID:11492909) 李春琳

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