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公司:
    • 北京潘家园古籍书店回收中心
    • 联系:
    • 赵女士
    • 手机:
    • 18500092109
    • 地址:
    • 潘家园旧货市场丁排79号
    • 微信:
本站共被浏览过 2831871 次
用户名:
密    码:
公司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收藏什么样的古籍图书有价值?

2021-06-30 12:56:30    2928次浏览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有人问我收藏什么样的古籍图书有价值?收藏什么样的古籍图书可以增值?确切地讲,这是一个十分难回答的问题。收藏何种古籍图书,主要取决于收藏人的需求、兴趣、经济实力、文化修养、研究对象等诸多因素。下面就我多年工作中所经历的古籍图书拍卖以及有关情况,列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在收藏古籍图书时,应如何确定收藏的方向与目标。

一、宋元版古籍善本

中国雕版印刷术虽起源于隋唐时期,但目前存世量极少,已很难见到。宋元时期的印刷品虽有存世,但存世量也是不多,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成为收藏家追逐的珍品。明末江苏常熟大收藏家毛晋为了收藏到宋元版古籍图书,曾在大门上贴出告示,称凡有持宋元版至者,按叶计酬。可见在三四百年前,宋元版古籍图书就已经成为收藏家收藏的热点。

记得10年前古籍图书刚走上拍卖场时,一册宋版古籍善本,其估价大约在人民币10万元左右,极好的价位可升至数十万元。例如在1998年我们拍卖一册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吉安周必大精刻本《欧阳文忠公文集》,成交额为人民币36.85万元。间隔两年后,在2000年5月我们再次拍卖同一部书的另一册时,其价位上升到64.9万元。可见宋元版古籍善本的巨大吸引力和增值潜力。但是如此高价位的藏品,大多数人只能望洋兴叹。

二、存世稀少的古籍善本

物以稀为贵,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古籍图书也同样。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目前民间古籍图书的存世量正在逐年减少,现在如仍用“浩如烟海”四字来比喻古籍图书的存世量,似为不太确切。但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或寻找到那些存世极为稀少的珍贵古籍图书。

众所周知,泥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北宋时期,由布衣毕昇发明,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我们至今还未发现当时的任何实物,有关资料只能见于宋人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

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早泥活字本古籍图书,就是清道光十二年冬至十三年春(公元1832年~1833年)由苏州人李瑶印的《校补金石例四种》。此书的面世时间距今仅仅172年,但是存世量极为稀少。1998年我们在民间征集到一部,经过拍卖,以8.25万元成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7年后的今年春季,我们拍卖同一部书,其价位扶摇直上,终以53.9万元成交。可见存世稀少的古籍图书不论其年代是否久远,只要本身具有特点,具有收藏的亮点,物以稀为贵的真理在它身上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三、内府刊本

在此所说的“内府”,是专指皇宫而言。内府刊本,就是指皇宫内设立的专门刻书机构所刻印的图书。在我国古代刻书史上,皇宫内设立专门刻书机构早的大概要算元朝的兴文署了,由此延续到清朝结束。元朝兴文署所刻印图书数量不多,再加之年代久远,目前存世不多,已不多见。

明朝内府刻书,是由司礼监下属的经厂来负责,所刻印图书开本阔大,字大如钱,所用纸、墨俱佳,被称之为“经厂本”,据有关资料记载大约刻印了161种图书。清朝康熙时期,朝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设立修书处,总管皇宫内刻印图书事宜。其所刻印之书不仅字体精美秀丽,而且用纸上乘,装帧讲究,世人称为“殿版”。至清朝灭亡,共刻印图书大约600种左右。由于这些书是由皇家所刻印,再加之有些书内还钤印着皇帝的御用图章,因此近些年来成为收藏家追逐的对象。

  • 1.省钱 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省钱!2.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共享,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下我们社会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德国、日本等都有学校在进行教材的循环使用,我们国家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也在学校开
  •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在于它的载 体线装书,没有线装书,无处看线装书,不会看线装书,那就差不多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很多藏书家认为,藏书是中国正统的收藏门类,是一切收藏的起源。从古代来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文就是“图书”收集早的
  • 1.省钱 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省钱!2.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共享,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下我们社会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德国、日本等都有学校在进行教材的循环使用,我们国家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也在学校开
  • 除档案外,我国尚留存有历代许多重要的原始记录资料,诺如谓令、策命、上渝、案旋、簿记、画札、会议记录、年讲等等。至于私人的账筋、家诺、传单、墓志等,亦为数不少。这些资料.问样兵右手的文献价低上述甲骨F辞、青铜铭文等,也属于原始性的记录,其档案
  • 旧书回收收藏古书价值高,国内旧书回收收藏市场一直在持续升温,从10年前中国书店开始古籍以来,国内的古籍善本市场曲线始终保持上扬趋势,成交量和成交价一直不断突破。2008年,我国古书总额达1.5亿元至1.8亿元。有专家预言,古籍价格“10年内
  • 除档案外,我国尚留存有历代许多重要的原始记录资料,诺如谓令、策命、上渝、案旋、簿记、画札、会议记录、年讲等等。至于私人的账筋、家诺、传单、墓志等,亦为数不少。这些资料.问样兵右手的文献价低上述甲骨F辞、青铜铭文等,也属于原始性的记录,其档案
  • 1.省钱 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省钱!2.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共享,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下我们社会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德国、日本等都有学校在进行教材的循环使用,我们国家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也在学校开
  • 1.省钱 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省钱!2.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共享,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下我们社会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德国、日本等都有学校在进行教材的循环使用,我们国家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也在学校开
  • 有芽孔现象中,可报知这可能是为了把甲骨连缀成串作为档案加以保存。周朗有保管典浴的场所,称为‘玉府”,并形成了一套保存典籍的制度: “书城于区,全缄共表”。东汉的东观、兰台,唐朝的甲库,宋朝的架阁库,明朝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都有保管档案的
  • 有芽孔现象中,可报知这可能是为了把甲骨连缀成串作为档案加以保存。周朗有保管典浴的场所,称为‘玉府”,并形成了一套保存典籍的制度: “书城于区,全缄共表”。东汉的东观、兰台,唐朝的甲库,宋朝的架阁库,明朝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都有保管档案的
  • 有芽孔现象中,可报知这可能是为了把甲骨连缀成串作为档案加以保存。周朗有保管典浴的场所,称为‘玉府”,并形成了一套保存典籍的制度: “书城于区,全缄共表”。东汉的东观、兰台,唐朝的甲库,宋朝的架阁库,明朝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都有保管档案的
  • 古籍版本追求印刷工整,加上纸墨精良,是字字分明、页页生辉。倘是原版初印。展卷更觉心旷神怡。古籍版本的古色古香随时有所不同,如宋刻墨色香淡,至今将宋版书打开仍有香气,而元代用墨多不如宋。明清甚至用调和之墨,当然,也有刻印皆佳者。一些古籍善本雕
  • 随着中国 对外文化交流的加速,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扩展,线装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欢迎。人生苦短,快乐一点,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享受自己的人生,过去的就让它永远的成为过去吧。旧书回收中的线装书回收对于中国
  • 本公司主要长期收购各类新旧图书,大量回收各单位,学校,出版社,图书馆,个人,库存积压,量越大越好, 上门收购   回收旧书,民国旧书,线装书,老画册,油画,小人书望远镜,老相机,收音机,就手表摆件,老唱片光盘磁带,老相片,   收购旧书邮票
  •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在于它的载 体线装书,没有线装书,无处看线装书,不会看线装书,那就差不多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很多藏书家认为,藏书是中国正统的收藏门类,是一切收藏的起源。从古代来说,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文就是“图书”收集早的
  • 有芽孔现象中,可报知这可能是为了把甲骨连缀成串作为档案加以保存。周朗有保管典浴的场所,称为‘玉府”,并形成了一套保存典籍的制度: “书城于区,全缄共表”。东汉的东观、兰台,唐朝的甲库,宋朝的架阁库,明朝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都有保管档案的
  • 有芽孔现象中,可报知这可能是为了把甲骨连缀成串作为档案加以保存。周朗有保管典浴的场所,称为‘玉府”,并形成了一套保存典籍的制度: “书城于区,全缄共表”。东汉的东观、兰台,唐朝的甲库,宋朝的架阁库,明朝皇史宬,清朝的内阁大库,都有保管档案的
  • 本公司主要长期收购各类新旧图书,大量回收各单位,学校,出版社,图书馆,个人,库存积压,量越大越好, 上门收购   回收旧书,民国旧书,线装书,老画册,油画,小人书望远镜,老相机,收音机,就手表摆件,老唱片光盘磁带,老相片,   收购旧书邮票
  • 1.省钱 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省钱!2.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共享,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下我们社会所倡导的发展方向,在美国、德国、日本等都有学校在进行教材的循环使用,我们国家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也在学校开
  • 本公司主要长期收购各类新旧图书,大量回收各单位,学校,出版社,图书馆,个人,库存积压,量越大越好, 上门收购   回收旧书,民国旧书,线装书,老画册,油画,小人书望远镜,老相机,收音机,就手表摆件,老唱片光盘磁带,老相片,   收购旧书邮票

被浏览过 2831871 次    版权所有:北京潘家园古籍书店回收中心(ID:11492909) 颜艳珍

9

回到顶部